菩薩永遠帶著微笑,慈眉善目關懷我們 ~~網路資源分享
到一個朋友家去做客,出了電梯,見門口赫然掛了一塊小木牌,上書:「進門前,請脫去煩惱;回家時,帶快樂回來。」
進屋後,果見男女主人一團和氣,兩個孩子大方有禮,溫馨、和諧充盈著整個屋子。我自 然詢問起那塊木牌,女主人笑著望向男主人:「你說」。 男主人則溫柔地瞅向女主人:「還是你說,因為這是你的創意。」最終,女主人輕緩地說開了:「有一回我回家,在電梯的鏡子看到一張睏倦、灰暗的臉,一雙緊擰的眉毛、煩惱的眼睛,把我自己嚇了一大跳。於是我想,當孩子、丈夫面對這樣愁苦陰沈的面孔時,會有什麼感覺?假如我面對的也是這樣的面孔,又會有什麼反應?
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沈默、丈夫的冷淡…第二天我就寫了一塊方木牌釘在門上以提醒自己。結果,提醒的不只是我,而是一家人,奇蹟就這樣出現了。而且,不僅是我們一家人,到我家的客人也都變得歡歡喜喜……」好有智慧、好可愛的女人。
天下的好與壞、幸與不幸、快樂與痛苦,常常是一體的兩面。一念之間的轉換,就呈現出截然不同的世界。
目前分類:學習報告 (9)
- Jul 06 Tue 2010 11:02
進門前,請脫去煩惱;回家時,帶快樂回來。
- May 25 Tue 2010 23:09
我要快樂生活~~中庸講記整理
- Feb 25 Thu 2010 13:02
推~~孔子-決戰春秋 一定要去看
『孔子-決戰春秋』一度引起我的好奇心,所以我去看首映場,帶著期待的心情,先前瀏覽了一下官方網站,這部耗資七億五千萬,將孔子壯烈生涯與傳奇事蹟跟激烈動蕩的春秋亂世用現代電影呈現,內容一開始的孔子需借兵被邀比箭,贏了就給兵,對方看準孔子能文不能武,孔子箭法卻精準的擊敗對手,敢問孔子:「此箭法跟誰學的?」子曰:「心正,箭就正」。 結果,對方輸了還是刁難不借兵,對方箭不正原來是起心就不正。
令人感動的是孔子的門徒,顏回、子貢、子路跟隨著孔子周遊列國,其中一段師徒行經冰河,冰河爆裂,顏回與書卷全部落入水中,顏回不忍師的書冊毀於一旦,奮不顧身在冰河裡將書卷救出,最後在眾人的呼喊下還是抵不過寒冷的河水,犧牲了性命。
- Feb 06 Sat 2010 10:21
儒學的核心
儒學的核心是仁和禮。仁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成員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會的道德秩序,使社會成員對自身的社會地位都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社會成員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就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社會成員普遍認可社會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體情況的道德規範,造反作亂就沒有道德依據(即沒有意識形態基礎)。社會成員既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又沒有造反作亂的意識,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所以儒學是一種超越社會形態和階級形態的社會統治方略和社會管理學說。儒學在歷史上曾經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某些諸侯國在某些時期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又是中國整個帝制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這一史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仁和禮的關係是仁禮一體。不講仁只講禮,禮就不會被社會成員普遍認可,就會遭到反對;不講禮只講仁,社會成員不受道德約束,就會由思想上的無政府狀態引發現實中的無政府狀態。所以仁和禮是不可分的。社會發展會使人們的道德觀念發生變化,禮的一些具體內容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而予以改變和調整,這種改變和調整是仁的體現。
儒學「仁禮一體」的體系中包含了法的內容,禮和法應該很好的結合。禮的作用主要是預防犯罪,法的作用主要是懲罰犯罪。對犯罪個體的懲罰不是法的全部意義,懲罰所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即能不能從總體上減少全社會的犯罪)才是懲罰的主要目的。建立分層踐行的「以禮為體,以法為用」的禮法體系,是實現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 Nov 11 Wed 2009 00:54
周易的性質 :
- Sep 07 Mon 2009 12:21
天壇講座 太上感應篇紀錄